语文老师趴下让我诵: 压力山大的背诵练习
语文课上,背诵,仿佛是永恒的主题。那抑扬顿挫的韵律,那字里行间的意境,常常在学生心中激起涟漪,也常常带来沉重的压力。尤其当老师要求“趴下背诵”时,这压力便会骤然放大。
“趴下背诵”并非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,但在实际操作中,却往往引发诸多争议。许多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效率低下的、甚至带有惩罚意味的学习方法。他们或许会抱怨姿势的不适、时间的浪费,更或许会对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产生抵触情绪。但值得深思的是,这种被贴上“压力山大”标签的背诵练习,背后是否隐藏着我们未曾意识到的教育深意?
在某些特定的语文教学情境下,老师会选择这种“趴下背诵”的方式,这或许与教学内容有关。某些需要深刻理解、反复体会、甚至需要记忆一些特定节奏的古诗词,恰恰需要这种静下心来的学习方式。身体的放松,往往能带来思维的平静,而这种平静,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。当然,这种方式并非万能,更不能一概而论。教学内容、学生的具体情况、教师的引导方式,都是影响“趴下背诵”效果的关键因素。
一个案例是,一位语文老师在教授《出师表》时,要求学生们“趴下背诵”,并引导学生们体会诸葛亮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忠诚精神。在安静的课堂中,学生们更能集中注意力,细细品味文字的魅力。老师则巡视课堂,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,并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话语去诠释文章的内涵。
当然,除了教学内容外,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也很重要。若老师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“趴下背诵”,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督促,学生的学习效果或许会大打折扣。而若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,主动思考,主动记忆,那么即使是“趴下背诵”,也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当然,在实际操作中,“趴下背诵”也并非毫无缺点。长时间的姿势不正确,容易造成学生身体疲劳和不适,如果缺乏良好的课堂纪律,还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。因此,老师需要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,兼顾学生的健康,并创造一个积极、轻松的学习氛围。
总之,语文学习是一场漫长的修行,背诵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无论是“趴下背诵”还是其他形式的背诵练习,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,以及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深入体会。